1. <sup id="ainre"></sup>

        <code id="ainre"></code>

        <ins id="ainre"><video id="ainre"></video></ins>
      1. <output id="ainre"></output><sup id="ainre"><track id="ainre"></track></sup>
        密碼:

        顯微鏡下的大寫人生


        編者按:動物學家王家楫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首任所長。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1954年,為解決全國人民吃魚難的問題,水生所遷至湖北武漢,王家楫一直擔任所長直至去世,為中國水生生物學的發展和研究所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8年5月5日,是王家楫院士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借以此文,紀念王先生。

        中國原生動物學的開拓者

        王家楫,號仲濟,1898年5月5日出生于江蘇省奉賢縣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王渭是清光緒五年舉人,曾任奉賢縣沙地局局長,兼任肇文書院校長和同善堂董事,他深慮“國勢孱弱”,寄望讀書人“學以經士”,以報效國家造福桑梓。父親的開拓精神、嚴謹作風和對新生事物的開明態度,深刻影響著王家楫的一生。

        1917年7月,王家楫進入南京高等師范學院專攻農學,受教于我國近代動物學研究的創導人秉志先生。王家楫曾回憶說,“在他身上,每句話和每個動作都代表了一種尊嚴。”流露出對秉志的崇敬之情。在秉志教授指導下,他系統學習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與進化理論,通過顯微鏡認識了千奇百怪的微小生物,窺見了自然界生命的絢麗多姿。他如饑似渴地吸取書本上和自然界展現在他面前的生命發展進化的知識,尤其關注原生動物,因為在這個生物家族中,他看到了遠古動物和植物分化的共同祖先的痕跡。從此,他廣泛搜集有關原生動物的文獻,尤其當他發現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完全空白時,就立志為此奉獻一生。他1925年首次發表的《南京原生動物之研究》,標志著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開端。

        1925年1月,王家楫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生,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系深造。除了完成白化鼠、灰鼠視神經與性別退化方面的研究外,他利用每個假期自費到伍茲霍爾(Woods Hole)海洋生物實驗室采集海洋原生動物標本并開展研究。1928年完成博士論文《淡水池塘原生動物季節分布的生態學研究》,獲哲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授予優秀生物工作者金質獎章。他曾謙虛地說:“我最早從事原生動物生態學調查,它的價值也許很小,但總是一個新的嘗試。”30年后,美國博士生Stuarts Bamforth發現他研究過的池塘中的原生動物群落結構與30年前有著驚人的相似。原生動物群落結構維持30年穩態的調控機理是什么?這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不僅給生物學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時也使人們重新認識到他的這項開創性研究的重要價值。

        隨著他一系列有關原生動物分類、生理、生態的論文連續在美國著名的學術刊物《科學》、《形態學與生理學》、《動物生理學》上發表,他受到了美國生物學界的高度關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王家楫就先后被聘為美國韋斯特生物研究所訪問學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28年9月,應美國耶魯大學邀請,他被高薪聘為斯特林研究員,奠定了他在國際原生動物學界的學術地位。

        1929年,當獲悉外國將派遣科學考察團赴華采集生物標本時,王家楫深感“中國人的事應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中國的生物資源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開采”,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祖國。歷經四年時間,他考察的足跡北到齊魯、南抵閩粵、西迄川康、東瀕海疆,對江浙、皖贛的調查尤為詳盡,率先取得了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并發現了許多海洋與淡水原生動物的新屬種。在此期間,王家楫發表科學論文12篇,為深入開展我國原生動物區系調查奠定了基礎,這是他走上科學報國道路的開端。

        王家楫《原生動物學在中國》,中國科學社《科學》雜志1947年第七期195-199頁(水生所繆煒提供)

        王家楫與助手(光明日報記者攝于60年代初期)

        王家楫與助手(光明日報記者攝于60年代初期)

        王家楫在原生動物學研究領域成績卓著,共發現原生動物3個新屬、58個新種、4個新變種、8個新亞種,并在原生動物的區系與系統發育等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其成就受到國際原生動物學界的極高評價。他1950年發表的《壁累枝蟲之纖維系統》論文,采用蛋白銀染色法,最先發現緣毛類纖毛蟲雖然蟲體纖毛退化,但膜下纖維系統仍然存在,這對研究原生動物的系統發育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70年代初,他不顧晚年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和1200度近視的困難,仍然頑強地工作。相繼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1974)、《西藏高原部分地區的原生動物》(1977),共記述了該地區原生動物400多種,遠遠超過前人對該地區原生動物區系的報道,為完成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做出了貢獻。王家楫嘔心瀝血研究原生動物一生,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大量手稿和資料,為2016年《中國動物志緣毛目志》這部科學巨著的編寫與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輪蟲學的奠基人

        王家楫著《中國淡水輪蟲志》,科學出版社1961年

        王家楫在無脊椎動物學領域研究廣泛,不僅開拓了我國原生動物學,1960年出版的《中國淡水輪蟲志》,又表明他無愧是中國淡水輪蟲學的開創人。輪蟲是一種重要的水生無脊椎動物,是許多水生經濟動物的優質食物和開口餌料。該專著首次對分布在我國沼澤、池塘、湖泊及水庫內常見輪蟲種類進行詳細的分類和描述。內容包括已觀察到的種類252種,分隸于79屬,15科。其中有4個新種及2個新族,自“目”到“屬”的特征都扼要地加以敘述,并附有檢索表,對種的描述特別詳細。所有的252種都附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圖像,共計533個,歸納成27幅圖版。對輪蟲的親緣關系以及形態、生理、生態等問題,都作了深入的探討。這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由周恩來親筆簽署任命書的首任所長

        蔡元培、周仁等在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辦公樓前合影(1934年,上海)(圖片來源于網絡)前排左起:2汪敬熙、3蔡元培、4丁西林、5周仁、6王家楫,后排左起:2竺可楨、3趙元任、4王敬禮、7吳定良、8李濟、9傅斯年、10陶孟和

        1934年7月,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他立即創刊 Sinensia,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提供了寶貴平臺,結束了研究論文只有寄到國外才能發表的歷史。同時,使研究所迅速地與世界29個國家的200多個研究機構、國內66個單位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往和業務聯系。同年,他在江西廬山與我國動物學家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動物學會。

        1936年,青島,山東大學校園。右一林紹文,1935年受校長趙太侔之聘,擔任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右二童第周,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右三葉毓芬,童第周夫人;左一饒欽止,時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左二曾呈奎,1935年起先后在山東大學和嶺南大學任講師和副教授;左三王家楫,時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圖片來源見水?。?/span>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研究所被日軍夷為瓦礫,王家楫身為所長,將妻兒安置在上海,率動植物研究所人員撤離南京西遷。八年抗戰期間,無論環境多么危難,生活多么清貧,他始終團結大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研究工作??箲饎倮?,隨研究所遷到上海。

        1943年4月,李約瑟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所長錢崇澍陪同下訪問遷至重慶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前排左起王家楫、錢崇澍、陳世驤、饒欽止、劉建康;第二排左起倪達書、李約瑟、楊平瀾;第三排左起伍獻文、單人驊、王致平、賀云鸞;第四排左起張孝威、吳頤元、徐鳳早,最后一排左起黎尚豪、張靈江。

        1943年,重慶北碚,李約瑟(左三)與王家楫(左四)、伍獻文(左五)等

        1942年,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學家和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受英國政府委派來到中國,擔任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期間李約瑟訪問了中國近300個學術研究機構,并出版《戰時中國之科學》一書。書中寫道:“動植物研究所在王家楫博士領導下,工作甚為緊張,約有二十位科學工作人員,專心致力于研究。王博士自己是一位著名的原生動物學家,他除任該研究所所長以外,還兼原生動物組組長。此研究所高踞嘉陵江上(西岸),環境清幽,其中工作人員甚形緊張。參觀之人,欣羨之余,深覺其具有世界上最優良的實驗室之研究空氣。”

        1948年,王家楫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李約瑟教授邀請赴英國考察,先后參觀劍橋、牛津、倫敦、利物浦等各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返回后,正值國民黨當局命令各研究所遷臺。王家楫和大多數研究所所長一道,展開護所斗爭,毅然留在祖國大陸,從而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設施,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950年,中國科學院將原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的主體、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以及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合并組建為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周恩來總理簽署了任命王家楫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的通知書(政字第0446號)。

        周恩來親筆簽署的任命書

        水生所部分人員在所本部(上海岳陽路320號)實驗大樓前合影。一排左四為王家楫。(攝于1953年9月)

        1954年,百廢待興,為解決全國人民動物蛋白源短缺、吃魚難的問題,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王家楫的率領下,從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岳陽路320號整體搬遷到當時生活條件極為簡陋、交通異常不便的武漢郊野之地——東湖之濱,其目的就是為了充分結合與利用素有千湖之省美譽的漁業資源,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服務國家的重大需求。從此,水生生物研究所立足湖北、面向全國,著重圍繞淡水水域的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的利用等一系列前沿科學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做出了許多重要的、甚至是開拓性的工作。

        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大量的工業廢水急待處理。但是,當他看到廢水處理廠用來識別微型生物的掛圖還是美國30年代的陳舊圖件時,感到十分內疚,立即組織無脊椎動物分類研究組深入全國30多家有廢水處理設備的具有代表各工業門類的工廠,進行現場調查及顯微觀察,分析廢水中原生動物的種類、數量、生長情況,篩選出166個可作為指示廢水類型和質量的種類,對這些種類做了詳盡的分類描述和指示作用介紹,繪制詳圖,配附照片,使之便于廢水處理廠的工程技術人員掌握和運用,并整理出版為《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圖志》。該書出版后立即受到廣泛歡迎,并被評為優秀書目參加國際書展,掀開了原生動物學知識應用于我國環境治理研究的新篇章。

        1976年,王家楫與沈韞芬、龔循矩等編寫出版了《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圖志》

        2001年,王家楫塑像座落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園

        性需求交友网,日本最强rapper免费,男人眼中女人床活儿好的标准,秋霞午夜理论理论福利无码
          1. <sup id="ainre"></sup>

              <code id="ainre"></code>

              <ins id="ainre"><video id="ainre"></video></ins>
            1. <output id="ainre"></output><sup id="ainre"><track id="ainre"></track></sup>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